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虫、树、藓”也带上科技范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4:00:00    

【走笔自然】

“收集蚜虫要控制好温度,蚜虫迁飞最适宜的温度是18℃—22℃。”“当天收集的蚜虫,一定要在当晚12点以前装袋,放在阴凉保湿的地方,保存25至40天,干母出来就可以上树了……”今年3月,我又来到了重庆酉阳,走进当地五倍子产业的种虫收集大棚里,为前来学习的各地倍农现场授课,指导春迁蚜收集。

今年开春,倍农白小平的一条短视频火了,不少网友留言索取地址,要来“拜师学艺”。他们有的是酉阳周边区县的,有的是湖南、湖北、贵州的,“为的就是学到技术,也发展起五倍子特色种植产业”。

不过,这行不好干。由于科技含量高,“虫、树、藓”三要素必须同步协调。一个环节没搞好,全年就可能白干。

所谓干母,就是怀孕待产的倍蚜在纸袋里繁殖的下一代。干母爬到盐肤木树叶上,吸食叶翅汁液,叶组织细胞受刺激增生膨大,就会形成虫瘿。

大如拳头、小似菱角的虫瘿,就是曾记载于《本草纲目》的五倍子,富含单宁酸,可止咳、止汗、止血、止泻、止痛,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矿冶和电子等领域。

我国五倍子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秦巴山区是五倍子主产区,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重庆酉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平均海拔800米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五倍子生长,酉阳五倍子单宁含量高达68%,位于全国14个主产县之首,被纳入“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序列。

很多酉阳人从小就认识五倍子,常常采集野生五倍子,那时候采1斤可换1元钱。这种乡土特产生长在每个酉阳人的记忆深处,陪伴他们长大,成了一种乡愁。然而,长期以来沿袭野生野长、人工采收的生产方式,缺乏先进实用的培育技术,单产低且不稳定,酉阳五倍子产业潜力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从2015年开始,我们中国林科院高原林业研究所五倍子团队与酉阳开展科技合作,研发和推广以无土植藓培育种虫、多次放虫增产、林药蜂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五倍子高效培育技术,使五倍子单产从每亩20~30公斤提高到40~60公斤,原料林综合收益从每亩1000多元提高到2000多元,实现了五倍子原料林的高效利用。这一成果获得了2022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在武陵山区和其他五倍子产区规模化推广应用。

2023年,重庆被确定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后,酉阳把五倍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民生工程重点打造,探索“科技支撑下的三位一体改革服务集体林改”发展新模式。中国林科院启动科技支撑集体林改项目,派出我和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在酉阳建设五倍子高效培育基地,培训乡土技术人员和倍农,打造科技服务集体林改示范样板。

白小平就是我的徒弟之一,跟随我学习和钻研技术,现在已是当地重点培养的乡土技术人才。在我们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她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藓圃基地,每年收集倍蚜虫30万袋,每亩可产五倍子30~50公斤,每公斤能卖到30~36元。

在白小平的短视频里,记录着五倍子从培育到收获的全过程。今年,她还建起了新型加热升温收蚜棚——大棚中央是紧密排列的种植在无纺布上的藓块,大棚底部安装了纳米地暖材料,顶部覆盖了石墨烯材料,周围设计了通风口,使得棚内温度控制在最适宜的温度,确保蚜虫正常迁飞。

结合集体林改和土地流转,白小平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集中经营村里的撂荒地,种植和改造五倍子林400多亩,套种辣椒、淫羊藿,养殖中蜂,形成了“林中结倍、林下种药、林间养蜂、林外农文旅融合”的立体经济模式,每亩综合收益达6000元,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周边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并通过土地入股和分红增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从种植特定的藓类引来秋迁蚜越冬,到3月收集春迁蚜装入虫袋里繁殖,再到4月将虫袋挂到盐肤木上,5月树上结出五倍子……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倍农和林业专家的心血。五倍子是单宁含量最高的天然植物组织,目前没有替代品。五倍子产业链长,新用途还在不断被发现,产品供不应求。

五倍子作为酉阳“桐茶漆倍”四大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目前,酉阳用于发展五倍子产业的土地,95%属于集体林地。中国林科院科技赋能集体林改,既盘活了林地资源,提升了林地综合效益,又推进了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解决了酉阳山区发展的民生难题,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小小五倍子,一头连着好生态,一头连着好日子。目前,酉阳已建成高产倍林6万多亩,野生倍林提质改造10多万亩,营建五倍子种虫培育藓圃10多万平方米,大量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在科技之力加持下,昔日山野间小小五倍子正变身为富民大产业。

(本报记者张胜采访整理)

相关文章:

沈阳一职校被曝学生网购裙子运动会穿过后集体退货,致店铺被封三个月,校方回应05-03

让“虫、树、藓”也带上科技范儿05-03

从“量”到“质”的经济动能转换!一季度长春市项目建设观察05-01

战汛!重庆常态化分级布防救援人员3.2万名04-30

队员年龄差达14岁 四川“花游”备战全运迎新挑战04-30

5000余把新座椅“上岗” 重庆北站焕新迎“五一”04-30

张北柔直工程“虚拟实验室”启用04-30

2025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