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稳则天下安。今年一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健开局,为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情况下,强化底线思维,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重要性越发凸显。
一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亮点突出。农业生产上,粮食生产稳健开局,冬小麦面积稳定,春播进度加快;畜牧业与渔业产能调控有效,猪牛羊禽肉、牛奶、水产品产量均同比增长,“菜篮子”供应充足。农村发展方面,内需与改革协同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农村投资增长,农产品出口韧性增强;土地承包延包试点扩围、集体资产监管优化,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宜居乡村建设、乡风文明与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农民增收成果显著,截至3月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3089.8万人;民宿旅游、电商零售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巩固脱贫与富民强村实现有机衔接。这些亮点彰显了我国农业基本盘的韧性。
也要看到,面对国际供应链波动等挑战,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压力凸显,国内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也给粮食安全带来变数。农村产业振兴存在结构性短板,三产融合与区域间业态协调布局仍需加强。基础设施科技支撑较薄弱,在新兴科技领域布局还有所欠缺。政策落实与要素保障仍存在土地流转机制不畅、涉农资金整合效能不足等堵点。
针对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各项政策部署走深走实,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加强农业生产,增强粮食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体现了国家确保粮食生产和安全的战略考量。要牢牢把握粮食生产和安全的主动权,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实现大面积提单产。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分类分层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四级基础设施延伸覆盖体系,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探索污水治理新模式,推动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整治。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县乡村一体化的就业、养老、教育、医疗政策体系,推广普惠托育与互助养老。
深化制度改革,加强政策引领。农村产业振兴一直存在结构性短板,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市场配置效率。要强化政策的系统性与前瞻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有机衔接,最终形成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协同推进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巩固脱贫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必须周密做好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完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要强化动态监测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多部门数据共享体系,精准识别低收入人群,健全分层分类帮扶机制,通过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兜底保障等政策建立农村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过渡期后需推动政策体系向常态化转型,对完善长效管理、深化区域协同帮扶、强化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实现从应急式帮扶向常态化治理的平稳过渡,为乡村振兴筑牢底线支撑。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龚 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
相关文章:
太原公开征集伪劣食品违法线索05-21
深化改革推动“三农”实现三增05-21
金昌: “小包裹”跑得快 4月揽投量同比增速均实现新高05-19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第二分局联合有关处室单位赴长清区神秀谷开展党建共建活动05-12
来西青·创青“村”——青春招募令!05-08
甘肃:特色产业托起乡村振兴路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