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至今,根据组织安排,参加了福建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结合自身本职工作,重点学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赴宁德开展“四下基层”党性教育。这期间,学了很多,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当与党的历史和实践慢慢同行,从追本溯源以及在一个更高层面去回望党的来时路时,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对我们这一代就业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要刻进党员干部基因中的价值追求
(一)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重大论断,并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比如,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多年城乡壁垒,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个人所得税改革着力惠及民生,2.5亿人税收负担明显减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等等,“人”字贯穿始终,充分彰显了改革的逻辑起点、价值旨归。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筑牢政府公信力的根本路径。政府赢得公信力的关键,在于将人民利益置顶,让执政根基深植民心,当决策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在就业创业的机遇培育、社会保障的网底编织、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住房保障的体系构建等民生领域精准施策,让发展成果如阳光雨露般浸润群众生活,政府的公信力就能在各项惠民的实效中持续累积。当以开放姿态接受群众监督,以真诚态度回应社会关切,以高效行动破解民生难题,用“全周期响应” 取代 “选择性发声”,以“沉浸式服务”替代“应付式回应”,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跳过“塔西佗陷阱”,筑牢执政根基。
(三)满足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是持续获得人民支持的底气所在。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的根基。回望百年党史,无论是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满足百姓对土地的渴望;还是和平年代全力脱贫攻坚,让千万人摆脱贫困,都是满足人民朴素期待的生动实践。这种对老百姓朴素情感期待的重视,让人民群众与党紧紧相依,凝聚起了磅礴力量。在新时代,只有始终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摆在突出位置,从历史的发展来把握规律,立足人民的立场开创未来,从“人心”出发,做“民生”工作,专注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才能持续赢得人民支持,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二、识变应变求变,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能力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面对变局,党员干部要善于在学习实践中识变、应变、求变,才能更好地在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顺应人民心声和时代潮流。
(一)识变需要增智。“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准确识变,是一种关乎明方向、辨是非、及时掌握矛盾发展倾向的本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形势中,若缺少“识变”的政治眼光,则很容易造成形势误判,带来工作被动。当前情况看,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从基本需求向品质提升转变,我国改革发展形势也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只有客观认清形势变化,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二)应变需要强能。“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提高科学应变能力,就要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以“变”化“变”。未来,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利益诉求和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我们既不能一筹莫展、回避退缩,更不能因循守旧、被动应付,要切实从人民利益出发,打破思维桎梏,灵活运用新方法、新手段,尤其是善用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在政策制定上更贴合实际,在服务供给上更精准高效,努力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干部的“履职清单”。
(三)求变需要担当。“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变化往往是问题倒逼出来的,无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主动求变、抢占先机。主动求变的核心是坚决摒弃“躺平”思维,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情况下,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干字当头、闯字为先、实字为要,把问题想在先、把工作做在前,谋篇布局于无形,消除矛盾于未然,勇开历史先河,敢当事业先驱。
三、紧随时代要求,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做好时代答卷
(一)把握就业民生领域“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与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就业工作怎么看、怎么干,存在差异,不同的发展阶段,群众对就业思什么、盼什么,也有区别。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变化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事物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变与不变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的就业服务工作,“变”的是服务人民的工具和场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主动作为,“不变”的是矢志不渝,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初心使命,只有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以不变的初心引领拥抱时代的变迁,方能让新时期的就业工作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二)理清高质量充分就业蕴含的“三个内涵”。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这是科学把握就业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就业矛盾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作出的新论断。“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是一句简单的目标口号,而要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三个重要内涵”。一是对就业工作而言,意味着就业优先要细化实化,就业服务要提质增效、数字赋能点石成金,风险防控能主动把握,这是工作思路的焕然一新,也是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二是对就业质量而言,意味着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劳动关系更加和谐,这是就业结构的向新趋优,也是就业质量的渐次提高。三是对就业群体而言,意味着工作更稳定,收入更合理,保障更可靠,职业更安全,是就业服务触手可及,也是劳动就业更加体面尊严。
(三)着眼“用心、用情、用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做好新时期就业服务工作,我们要筑牢人民立场,把握时代动向,围绕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用心、用情、用智。
用心,就是在就业服务制度体系的设计上,突出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均等与精准并举,持续巩固提升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为减少失业、促进就业提供坚持保障。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件事办理,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强群众满意度与认同感。
用情,就是在就业服务的各类群体上,既要注重统筹兼顾,分类施策,更要注重服务质量与服务效果,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对就业困难人员,尤其是那些贫困人员,尽可能的给予更多人文关怀与服务便捷,在政策制度上,能为其争取的可能争取;能有所突破的,最大限度予以支持,带着民生温度为民服务。
用智,就是在就业服务的方式方法上,要上下部门统一行动,勇于担当;要紧跟时代发展,勇于打破信息孤岛,加强数据整合,加速运用互联网技术向公共服务领域融合,努力做到信息公开和服务无缝对接;要善于用网络将服务与群众联在一起,敢于对公共就业服务进行人性化创新设计,积极探索“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全心全意构建人人享有、人人获益、人人便利的服务格局。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第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 林洛清)
来源:新福建
相关文章:
学思践悟 | 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做好就业民生答卷05-19
红黄蓝永丰成长中心突然关闭 课程转让、学费退款问题多05-14
昆明经开区小洛羊社区开展防汛抗旱应急演练05-12
上海最大小米汽车旗舰中心落户外高桥,计划今年10月正式营业05-10
高质量发展看山西国企:28天贯通!兴峪公司破解15507巷道“攻坚密码”05-09
绿浪深处见初心——宜君太安林场的护林群像05-09
农发行马鞍山市分行召开青年员工座谈会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