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已经被处理了,不要再找他了。”日前,“五旬辅警30余年前被人顶替上中专”引发舆论热烈讨论,河南焦作沁阳市联合调查组就此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依纪做好后续处理工作。
五旬辅警30多年前被冒名顶替上中专一事,2025年4月的“初步核查”证实媒体报道基本属实,这么一桩听起来像新近查实的个案,事实上早在近三年前就已经查明并作出相应处理,但这个“进一步”一耽搁就是近三年。如果没有媒体介入,按照冒名者自己对受害人的说辞,也是“已经被处理了,不要再找他了”。
媒体报道显示,2022年7月,当事人席南接河南省孟州市卫健委通知才知道,三十多年前自己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被冒领,而相关案情得益于人事部门的干部档案专审工作,冒名者也因此被开除公职。梳理一下大致情况:老家是孟州的冒名者在邻县高考,经其父亲、舅舅操作,盗用他人姓名冒领高考录取通知书入学,并在毕业后回到孟州工作,直到被有关部门在三十多年后查实、作出处理。但在冒名者被发现、开除之后的近三年时间,当事人得到的也仅是一个通知而已。
自2009年“罗彩霞事件”以来,各类冒名顶替升学案例几度掀起舆论热潮,“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被异化,冒名者得以升学,进而因其不当得利“走上人生巅峰”,而被顶替者的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写。时过境迁,很多人可能已经无法想象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中专学历的含金量,但在冒名顶替事件败露后,很多人同样无法理解,一句“已经被处理”就可以成为冒名者闭门谢客的理由。
一个人的三十年,被改写的人生,没有道歉,没有赔偿,更没有对冒名顶替经过的基本追查追溯与责任究问,一拖又是三年。孟州有关部门查出冒名者档案中多处个人信息的矛盾之处,进而坐实冒名事实,但在相关案情被查明、涉事公职人员被开除的同时,进一步的追查追溯却疑似停滞不前。可能是涉及两个邻近县域的调查对接,也可能相关事件的体量不够大,加之时间太久,牵扯的人员、机构也多有变动,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的动力不足。但无论如何,给当事人一个像样的说法,不该成为奢求。
尽管诚如专业人士分析所指,冒名顶替行为所涉法律问题,由于案发年代久远,需要考虑追诉时效等,但如果最终查实冒名者属于长期冒用他人姓名从事公职、获得利益,直到2022年7月被查实,而非仅在高考升学阶段冒用他人信息取得高等学历入学资格,其追诉时效的起算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2021年3月写入刑法的冒名顶替罪,不排除被适用的可能性。刑法究责之外,冒名者三十多年来基于非法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获得公职和不当得利,也应当被追回,其给受害者造成的损失应当被追偿,这是最基本的公道。
冒名者被开除远不是正义的全部,得给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一个说法。公众对冒名顶替升学事件最大的民愤,始终在于潜藏个案背后的权力不轨、私相授受,哪怕再时过境迁,都应当追问和深究。按照冒名者所称,彼时操作由其父亲、舅舅所为,哪怕是当事人年事已高,与这一场发生在县城里的“神操作”有关的部门、工作人员都需要有进一步的责任明晰,而非事情败露三年后才满足于一个被媒体报道逼出来的“初查”。人事档案中如此众多的自相矛盾信息,又是如何逃过这么多年来的各种核查?应当承担责任的必有其人。35年前的冒名顶替案查起来可能久远,但近三年的拖延扯皮总该不难厘清、能找到人负责吧?
相关文章:
开除冒名顶替升学者,远不是正义的全部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