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追求文献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4:41:0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年5月出版

【抗战文艺新作·文学】

南香红的《没有结束的细菌战》以1997年的一封通信为起点,通过中日美数百位人物的翔实叙述,以及对相关史料的认真爬梳整理,深入挖掘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细菌战事实,以高度的真实性尽量还原事件原貌,揭露这段被长期掩盖和遮蔽的历史真相。这部作品让大爱精神在历史反思中生根发芽,为读者构建起一个直面个体尊严、生命价值和人间正义的文化镜鉴。作者力求以感性的温度、理性的担当和坚定的立场直面问题,用多维视野审视复杂现实,以人文情怀理解社会图景,从而使得自己的写作实现新闻事实与文学表达的有机融合,追求历史文献价值与文本审美价值的统一。

为何一直关注细菌战?作者在本书的《序》中坦言:“22年前报社交给我的报道任务早已执行完,如今的写作是在执行我自己的任务。这是责任,也是使命,是一个记者无法推却、无法躲避的职业操守。”本书篇幅多达614页,这当然并非字数的堆砌,尽管作者谦虚地说没有多少非虚构长篇架构的经验,但全书的谋篇布局实则暗含一条由表及里、由个体到历史的叙事脉络:从序言“看见”普通受害者的生命创痛,到“追寻”历史真相的蛛丝马迹,再到剖析“恶疫”与战争机器的共生逻辑,继而展现普通百姓的司法抗争,最终揭开“历史的伤口”,以庞大的体量完成对细菌战历史的多维透视,以丰富、饱满的叙述确保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书中各部分步步为营,层次清晰,气象庄严,既层层剖视事件的肌理,又始终将冷峻的史料与滚烫的人性交织并置。“编后”更像一条镇纸,压住那些将要随风消逝的历史碎片。除在宏观层面呼吁人类对生物战保持警觉,书中还披露一些让人感觉不适的细节,作者长期直面巨大而骇人的历史伤口,这个过程的确需要极大的毅力,若非心怀大爱和责任,恐难坚持下来。正如作者所说:“有一点是我始终坚持和努力的,我希望读者在这本书里,不仅看到事实和事件,而且要看到故事——看到一个个生命的故事,看到每一个生命发出的、独属于它自己的光芒。”作者努力追求“修辞立其诚”,对具体的人表达尊重,对生命价值保持怜惜和热爱的态度,是一个作家职业道德和学术素养的明证。

还原真实历史是反思、校正人类行为的起点和前提。作者对书写题材充满了强烈的情绪,但她更明白,写作不是为了展现苦难、表达怨恨,而是要传达人类进步的足音,于是她的写作态度力求严格、克制和冷静。为了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作者尽可能深入现场探访,掌握大量相关图文资料,确保历史细节的真实与完整。对细菌战受害者群体的疗愈记述,使叙事链形成闭环,更加周密圆融而且真实动人。调查确证的过程非常不容易,比如要搞清楚一个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及其父母的名字、生日都相当困难,被调研者会有小名、俗名、学名、官名的不同叫法,而且相同的音有多种写法,“对每个人的问询,都要进行3遍,以反复对比确定真实性。……直到合格为止”。文中涉及的数据追求绝对准确,宁可少一个模糊信息,也不能因一个不实导致全盘失信。这份严谨已经全面浸润到本书的写作中。作品的叙述态度沉稳,修辞技巧圆熟,彰显出“用脚步丈量道德、凭文字追求真相”的写作姿态,为反思历史、校正人类行为提供启发,使每一次落笔都能承担起抗诉罪行、对抗遗忘的职责。

自2002年9月开始走进人类文明史上如此黑暗的一页,作者就一直坚持追寻历史真相,“细菌战的历史已然被人为掩盖了近半个世纪,加上岁月的浮尘,记忆在消散。后来在采访中我问过许多人,是否知道细菌战,只有少数人大约知道一点731部队的人体实验,而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细菌战浑然不知”。历史黑洞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比如因为“作恶者总是借消灭历史来掩盖罪行”,战后迄今“细菌战从来没有被细致地描摹过,也没有被系统地研究过,当然也谈不上更深刻的、更高层面上的认识”。这些论述表达了作者在创作时的考量。如何揭示历史真相,如何认知战争本质,如何应对与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正在深刻塑造着现实,也必定影响未来走向。作者直面历史的断层,从报道表象转向挖掘深层真相,从多个角度碰触人性的极恶与至善,“与其说这本书是用手写的,不如说这本书是用脚踩出来的,是用一颗善良的心凝结而成的”。

历史的黑洞仍然在吞噬记忆,面对无数证据的缺失和证言的消逝,每一步都需要对抗时间侵蚀和人为阻挠。这本书致力于点燃微光,照亮被掩盖、遮蔽和遗忘的过往。作者说:“它给了我更多学习、思考的机会,不只是关于细菌战,也不只是关于采访和写作,它让我有机会思考人类更形而上的问题,有机会回溯并辨析历史,有机会观察现实社会。”胸怀大爱、追求正义的人,正逐步构筑直抵苍穹的巴别塔,以期消弭仇恨,到达和平彼岸。

“看见了,就不能背过身去。”这个主张体现出写作者的一种姿态和信念。这部作品在文学性与史料融合、地方史料系统化整合、口述史与档案互证、跨代际影响研究、日本内部文献挖掘、中日民间合力视角、受害者主体性重建、突破静态历史研究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全书将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交织,为战争受难者追讨正义,也警示人类不要放纵与漠视此等罪恶。这样的呼喊和努力,回荡在历史的长空,也激荡在读者的心间。

(作者:刘侠,系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

相关文章:

追求文献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08-20

《南京照相馆》在新西兰上映 引发观众强烈共鸣08-15

好评中国|数智赋能,新电商创造新价值07-28

这场以“党的理论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上,专……06-25

文化中国行|“艺”起去旅行:左手历史·右手生活—这里是济南长清张夏镇06-17

艺席之地 | 清风墨韵——廉政警言书法作品展06-06

轮椅上的梦想家 残疾女孩北漂11年卖书追梦06-05

【兵心依旧·志愿黔行】盘州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加入“爱心矩阵”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