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杭州口腔医院城西院区口腔外科副主任医师 彭灿星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健
4月21日,四川广元一女子在网络平台发布视频,称其31岁的丈夫拔牙后经抢救无效身亡,但丈夫并没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类似这样因拔牙威胁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网友广泛热议。比如,前不久,武汉55岁的李女士因严重龋齿,短短1个月内接连拔除多颗牙齿,4月9日突然出现腹泻、发热,并伴有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检查发现是病毒性心肌炎,诱因与频繁拔牙有关。4月17日,福州晚报报道,67岁的陈依伯因在诊所拔牙,导致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髋关节造成严重感染进了ICU,不得不进行髋关节假体翻修手术。

为何看似普通的拔牙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杭州口腔医院城西院区口腔外科副主任医师彭灿星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单就广元男子事件来看,披露的信息不足,不能简单判断就是拔牙引起的死亡。临床上,拔牙是一项常见的有创口腔小手术,虽然整体安全性较高,但极少数情况下确实可能引发致命危险。这些危险通常与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术中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在拔牙时可能因应激反应导致血压骤升或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肌梗死、脑出血等致命事件。若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还可能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术后大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患者因凝血功能障碍,拔牙后可能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甚至需输血抢救。此外,白血病或肝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异常也会增加风险。
糖尿病与免疫缺陷。未控制的糖尿病会延缓伤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则可能因抵抗力低下导致感染扩散至全身,引发败血症。
药物与凝血异常。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或激素类药物者,需术前调整用药,否则可能因凝血异常引发出血。
特殊生理状态。女性月经期或妊娠期(尤其是孕早期和晚期)拔牙,可能因凝血功能变化或应激反应增加风险。
急性炎症期。处于牙源性感染急性期的患者,拔牙可能促使感染扩散,诱发全身性菌血症。
此外,临床上牙周炎较为常见。长期的牙周致病菌及炎症介质(如C反应蛋白)通过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梗死、中风等风险。研究显示,重度牙周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健康人群高2~3倍。这类患者在拔牙后,同样可能出现感染扩散,诱发疾病。
彭灿星提醒,如果存在上述疾病或情况,拔牙需谨慎。如确需拔牙,须如实向医务人员告知近期身体情况,切勿隐瞒病情。
彭灿星表示,为确保拔牙手术的安全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至关重要。
1.患者需配合医生进行全面医学评估,如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等检验报告。
2.患者在术前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判断身体状况,部分药物要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短时期调整。
3.尽可能选择具备齐全急救设备和拥有急救能力的正规综合性医院或专业的大型口腔医院;选择经验丰富的口腔医生,特别是口腔外科医生。
4.拔牙后确保棉花球或纱布卷压迫伤口30~40分钟后取出。应减少吐口水,尽量咽下,也不要频繁用舌头舔触伤口,以免引发感染。若创面持续出血,或有恶臭分泌物排出,红肿剧痛等情况,要及时联系医生。
5.拔牙2小时后(以麻药消退为准)可进食,以温凉软食为宜,避免用拔牙侧咀嚼,可适当饮用牛奶豆浆之类液态食品,避免咀嚼。需注意,尽量倒入杯中饮用,勿用吸管,以免口腔内负压引起出血。
6.拔牙后要避免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影响创口愈合,还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引发出血。同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血压升高,增加创口出血的风险。
此外,拔牙后会有一定的疼痛,如术后两到三天无明显缓解或加重,请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有可能需要处理伤口。▲
相关文章:
【健康科普】正确认识肠造口04-22
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成功开展铜川市首例椎动脉慢性闭塞开通术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