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等23家学协会共同举办的2025年中国麻醉周学术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该活动以“生命之重,大医精诚——守生命保驾护航,护健康安逸绵长”为主题,分设有12场主论坛与9场分论坛。来自全国的麻醉学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深入探讨麻醉学科发展方向和未来愿景。

2025年中国麻醉周学术活动
从手术室到疾病全程,麻醉学科拓展生命边界
在麻醉学科的转型过程中,其技术与功能拓展的关键方向备受关注,在此次学术活动中也成为了与会专家的关注焦点。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俞卫锋教授指出:“麻醉的价值,远不止于手术本身。它不仅保障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更对术后康复、疼痛管理,乃至患者的长期健康有着深远影响。”
在俞卫锋教授看来,如今麻醉学科的转型重点是从手术室内拓展到手术室外,致力于保障患者整个围手术期的安全,涵盖术前、术中、术后,甚至包括近期康复和远期转归。在这一过程中,麻醉技术得到了显著拓展,无论是在患者术前的评估与准备,还是在术中如何减少创伤、降低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并确保安全,都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四届常务委员郭向阳教授强调,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医生的工作结束。麻醉科不仅是手术中的保障力量,更是术后康复的重要支撑,其工作重心正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型,术后的加速康复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术前麻醉安全评估,为老年患者保驾护航
“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危重患者增多,术前评估变得更为复杂。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内科疾病、全身衰弱、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等问题,这些因素对术中麻醉管理和术后康复提出了巨大挑战。”对此,国家老年麻醉联盟(NAGA)主席、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四届候任主委王天龙教授建议,麻醉科不能单打独斗,需联合多学科开展一站式术前评估,优化患者全身功能,提升手术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这是未来麻醉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举措。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姚兰教授强调:“临床麻醉医生一定要关注和重视老年患者,因为严格的术前评估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基线状态,这是整个手术麻醉方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让患者和术者一起更有信心地去迎接更好的转归。”
与会专家还针对目前行业比较关注的技术与学科发展发表了见解,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米卫东教授认为:“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麻醉学科也在不断创新。人工智能将成为麻醉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工具,虽然完全替代麻醉医生尚需时日,但其在提升麻醉医疗质量和效率方面的作用将日益显著。”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缪长虹教授在此次学术活动中表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麻醉医生不仅要为手术及各类诊疗性操作提供安全、无痛、舒适的保障,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麻醉学发展,麻醉的应用范围已远远超出了手术室,每一位麻醉医生都必须心怀大医精诚的胸怀与追求,精于技术的突破,追求卓越,不断努力学习与创新,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去拓宽生命的边界。”
南方+记者 欧旭江
【作者】 欧旭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成功开展铜川市首例椎动脉慢性闭塞开通术04-18
第十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将在江门举行04-17
骨科机器人“执刀”精准到毫米,元化智能展现“中国智造”创新实力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