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位八旬老兵最后的倔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8:45:00    

在不久前的清明节,84岁的深圳老兵曾中坚再一次踏上回故乡揭阳市揭西县的列车,他要去看望两位特殊的“亲人”——革命烈士张延杰、王福祥。这两位烈士均来自东北,为国捐躯后,长眠于岭南。从偶然在家乡的荒草丛中发现英雄冢,到奔赴白山黑水为烈士寻亲,曾中坚的守护已长达半个多世纪。

▲曾中坚戎装照。

老兵为烈士“守墓”逾半世纪

曾中坚出生于1941年,他的故乡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经富镇是一片红色热土,有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战斗牺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长大的曾中坚从小耳濡目染,对革命烈士充满敬佩之情。1963年,他在家乡入伍,成为一名军人,经过军旅生涯的洗礼,他更深刻明白了“烈士”二字所承载的重量和意义。

退伍后,曾中坚在家附近的荒草丛中偶然发现了两个革命烈士墓,根据碑文记载,制碑单位是粤东干部疗养院,时间为1954年6月,烈士张延杰籍贯为辽宁省沈阳,烈士王福祥籍贯为黑龙江省克山县。除此之外,无其他信息。

▲曾中坚在烈士墓旧址前。

由于长期藏于荒野,无人看护和管理,墓地已被风雨侵蚀。曾中坚心疼不已,怀着对烈士的敬仰,他自觉承担起了烈士墓的维护工作,一手包揽了为坟冢除草、添土,修缮、清洗墓碑,定期祭扫供奉等工作。这样的守护,他坚持了半个多世纪。后来,他跟随子女搬到深圳生活,每年清明,也依然雷打不动回乡为两位烈士祭扫。

“烈士的牺牲换来了现在的和平生活,如今忠骨埋于异乡,身后无亲人祭扫,我们便要担起这份责任。”曾中坚说。

曾中坚为烈士守墓的故事在乡间传开,陆续有学生自发前往烈士墓前瞻仰致敬。这让曾中坚倍感欣慰:“有人记得烈士的付出,就意味着这份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会被传承下来。”

烈士碑位于虎尾岽山陂上,上山道路崎岖,为了方便祭扫,曾中坚自费几万块修了一条3公里的路通往烈士墓。他常常独自沿着这条路到烈士墓前坐一坐,吹吹风,这让他感到内心平静。群山无言,英雄已逝,但曾中坚相信,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有人守护和传承烈士精神,英魂便可永驻。

揭西政府部门将张延杰、王福祥烈士墓迁入烈士陵园。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两位烈士迁葬烈士陵园

2022年3月,揭西县将部分零散烈士墓迁徙至棉湖镇贡山烈士陵园,进行统一保护管理和纪念瞻仰。张延杰、王福祥两位烈士的墓也进入这份迁徙名单。

曾中坚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回老家,协助做好相关迁徙工作。经过商议,当地政府决定将两位烈士的原墓碑保存于烈士陵园内,原墓址由五经富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立起了一块醒目的标识牌,保障这片埋葬过英雄的土地不被破坏侵占。

此后,曾中坚祭扫两位烈士的地点从小小的山坡换到了宽阔整洁、管理有序的烈士陵园。棉湖镇贡山烈士陵园依山而建,园内松柏翠郁,丰碑岿然,前来祭扫的人络绎不绝。少先队员列队送来的鲜花,将张延杰和王福祥等十多位烈士的墓碑拥簇着,仿佛一个跨越时空的温柔拥抱。不远处的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

站在新的墓碑前,年过八旬的曾中坚,用深情的目光凝望着碑文上那两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然后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你们想要过的太平日子,已经实现了。”他在心中默念道。

跨越数千公里为烈士寻亲

在守护烈士墓的这些岁月里,曾中坚还在坚持做一件艰难的事情——为烈士寻亲。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信息缺乏,进展十分缓慢。

“我想让烈士故乡的亲属知道,他们家里出了个大英雄。”怀着这份朴素的感情,曾中坚踏上了“为烈士寻亲”之路。他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寻找线索——向乡亲、老兵打听,查找当地历史文献,写信向各方求助等,但均未获得有效信息。

在迈过八十岁门槛后,曾中坚“为烈士寻亲”的意愿更加迫切了。他不顾家人的劝阻,辗转2300多公里到东北,希望在当地能找到一些线索。长途奔波,已让他的身体吃不消,走街串巷找寻线索更是如同大海捞针。这次行程最终了无收获,曾中坚感到些许沮丧。

但这些年,曾中坚并不是孤军作战。宝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关注到曾中坚的事迹后,成立了“为烈士寻亲”专班工作小组,通过报纸、媒体等多渠道报道他的事迹及“为烈士寻亲”信息。为扩大信息传播范围,2024年,该局还分别发函给辽宁省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寻求协作。同年,该局工作人员还和曾中坚一起来到揭西县,与当地相关部门会谈,共同商讨“烈士寻亲”计划的可行性。

“我们尝试了很多办法,通过战友广泛动员东北南下部队老兵后人为烈士寻亲,通过中华英烈网等发布寻亲信息,但最后都因信息不全而无法推进。”宝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处工作人员说。

曾中坚告诉深晚记者,这些年来,很多人都给他提供了帮助,他非常感激,其实他自己也知道希望渺茫,但还想再试一次,万一有知情人呢?有人曾宽慰他:“找到是一种圆满,找不到也不必过度介怀,或许默默守护好这片土地正是烈士的追求。”这句话带给曾中坚很多力量和温暖。

如今,他并未完全放弃希望。他表示,社区和街道工作人员常常邀请他参加各类活动,让他以老兵身份积极主动弘扬红色革命精神,让尊崇捍卫英雄烈士的鲜明价值导向更加深入人心。

“找到了,我就送烈士的碑回家,找不到,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曾中坚坚定地说。

深圳晚报记者 秦瑶

实习编辑 迟浩艺

相关文章:

一位八旬老兵最后的倔强04-18

澳门—横琴有望建设新通道!拟选址金融岛04-08

传承伟大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04-06

【网络中国节·清明】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精神——兴义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清明节祭扫活动04-05

追寻最闪亮的坐标04-05

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身份被成功确认04-04

宁夏一退役老兵佩戴军功章,徒步百里祭奠战友04-04

清明时节陶然亭畔祭英魂,莘莘学子缅怀高君宇烈士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