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位国内外出版人近日齐聚2025南国书香节,出席“智取未来:科技重塑世界出版新生态”论坛,共同探讨出版业未来发展趋势,推进国际出版交流和合作。(8月17日中国新闻网)
2025南国书香节期间,一边是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用AI解放人力,一边是华东师大《AIGC技术对中国出版行业影响及应用情况调研报告》揭示87%中国出版机构尚未新增与AI相匹配的技术岗位——这场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碰撞,像极了活字印刷遭遇激光照排的历史轮回,只是这次我们输不起。
当AI能在一夜之间生成过去需要编辑团队奋战3个月的书稿,当算法推荐的精神“零食”冲击着深度阅读的“正餐”,出版人突然发现:铅字时代的文化长城,在AI的算法面前竟薄如蝉翼。然而,华东师大的调研数据表明:71.8%的出版机构尚未调整原有的组织架构来应对AI发展的挑战。这哪里是技术落差?分明是认知代差!
危机中藏着更残酷的真相——AI撕开的不仅是效率缺口,还有文化主权裂缝。国际出版商协会已开始制定AI标准,若中国出版业继续在“接口嵌入”“外包开发”的舒适区“躺平”,未来全球知识体系的源代码里,汉语可能沦为“二等公民”。
破局需要三剂猛药。其一,把“数智出版实验室”从盆景变成森林,像造高铁那样打造国家级出版大模型,别让《永乐大典》的数字遗产跑在ChatGPT的服务器上;其二,启动“出版新基建”,将各地分散的文献数据库连成“文化北斗”,须知单本电子书只是字节,集群知识库才是武器;其三,改革人才培训及评价体系,在出版编辑的培训中加入AI训练,逐步实现AI能力在出版编辑中全覆盖。
这场变革最深的隐喻,是重新定义“书”的基因。从甲骨到竹简,从纸张到屏幕,载体迭代从未“杀死”阅读,反而让思想传播得更远。AI时代的出版业,应该学学景德镇工匠——他们用3D打印改良瓷坯,却始终守着釉下彩的魂。出版人若能用算法点燃《天工开物》的智慧,用数据复活《山海经》的想象,何愁不能把文化芯片铸进下一代数字原住民的脑机接口?
当国际出版巨头忙着给AI立规矩的时候,中国出版业最该想清楚:我们要做的不是给铅字镀金,而是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重写操作系统。
相关文章:
中国中化疏解员工全面入住雄安安居保障房08-21
当铅字遇上算法,如何筑牢文化长城08-21
选择山东 商聚临沂 共赢未来丨鲁南制药何以蝉联山东民企创新“四连冠”?08-21
奚梦瑶带儿子看C罗球赛,5岁何广燊身高已超过母亲腰部08-20
2025年第五届“全民健身 健康中国”全国县域足球赛在鄠邑开赛08-19
第二架!金湾大飞机,试飞成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