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政观评:莫让“规则迷宫”卡住生物医药企业的“上楼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09:26:00    

2024年至今,李斯霞跑遍了深圳十几个医药产业园区,仍在为寻找一处7000平方米左右的独栋厂房奔走。李斯霞是深圳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常务副总裁,她所在企业的一款干细胞新药,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亟须合适的生产场所。

深圳近年来推动“工业上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超大城市发展制造业土地空间紧张的困境,也帮助了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然而,这一政策实惠却与药企基本无缘。李斯霞被告知,因药企的特殊性,只有独栋的厂房才更有可能获批生产许可证,而想要“上楼”,至今成功的个案寥寥。

“进驻或有意向进入‘工业上楼’项目的多家药企,都面临着申请药品生产许可证的难题。”李斯霞这样描述这个两难境地:选择独栋或半独栋厂房,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会更加顺利,但过大的“户型”企业用不上,却要全买单;选择“上楼”,又存在无法获证(药品生产许可证)的风险,错过市场窗口期,企业所有的前期投入都会付诸东流。

据业内人士称,国家GMP规范仅对高致敏性药品等特殊类别明确要求独立厂房,但相关部门在药品生产许可证审批过程中,却更多形成了“一企一栋”的惯性思维。

近期,在一场围绕“灵活放宽生产厂房独栋生产监管”展开的座谈会上,广东省药监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服务企业,当前取证审批采取了“一企一策”的工作机制。

据了解,至今虽有两家药企获批“上楼”,但不少药企称个案有限,参考价值不大。对企业而言,投产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需要计提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有药企坦言,相关部门模棱两可的回复无法化解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投入巨资改造厂房后,仍可能因非独栋而面临无法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风险,“这个风险实在担不起”。

无论是广东还是深圳,生物医药都被列入亟待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培育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规则环境。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属性明显,创业初期抗风险能力十分有限,而只有明确的规则,才能让企业心无旁骛投入研发生产。在对企业经营起到关键作用的审批环节,有时候一本白纸黑字的“操作手册”更胜于“一企一策”“专人服务”。

对于药企“上楼”,既行的规则要求是怎样的?如何才能避免在审批中出现模糊地带,消除企业感到焦虑的“不确定性”?能否根据现行规定,听取企业意见,结合属地情况,制定出台药企“上楼”的明确规则?

创新环境的打造呼唤更多政企的双向奔赴。对于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部门更应该主动作为。

文:南都记者 朱唯信 吴璇 陈杰生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相关文章:

政观评:莫让“规则迷宫”卡住生物医药企业的“上楼路”07-04

深圳市离境退税商店已突破1000家07-04

19家企业同台PK急救技能!看洛阳这场“救命大赛”多硬核07-03

行业观察 | 深度解读《财经》全球华人风险投资家TOP 5007-02

美企获全球最低税豁免,告别“复仇税”06-29

三峡新材回应年报问询,详解7.2亿营收现金差异成因‌:票据结算式所致,称行业普遍存在类似情况‌06-26

李文杰:以ESG 数字化平台为抓手,加速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06-22

中超联赛:深圳新鹏城不敌武汉三镇,北京国安取胜登上榜首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