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陆建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争相和他合影,找他签名。
当青春的脚步与特区的脉搏同频共振,当美育的种子在城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一场跨越深圳45年发展历程的沉浸式美育实践,在这个夏天写下了生动注脚。
8月21日至24日,由福田区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社发起的“最潮中国观福田少年行”活动圆满举办。来自福田区10所中小学校的50名师生组成“城市之美调研团”,以“城市解码人”的身份开启为期三天半的美育征途。作为全市首个“美育”主题的学生城市调研活动,本次活动紧扣深圳市教育局“美育一件事”专项行动要求,既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堂行走的美育课。
本次“福田少年行”活动精心规划调研路线,带领学子们沿着深圳45年发展脉络,走进深圳市档案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华强北博物馆、平安金融中心、中部“五园连通”生态廊道、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展示交流中心及深圳大学城市视觉艺术研究中心等关键地标。这些地点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对“城市美育”主题的精准呼应——从历史文献到现代建筑,从科技产业到生态空间,从文化场馆到高校实验室,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圳的精神基因与发展密码。
选择深圳市档案馆,是为了让学子们在泛黄的文献、珍贵的老照片中“触摸”深圳的起点。这里的展览将“边陲小镇”的往昔与“国际都市”的今朝形成鲜明对比,让“改革开放”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知的岁月变迁与精神力量;走进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学子们得以透过“大潮起珠江——改革开放纪念展”,看懂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智慧;聚焦华强北博物馆与步行街,学子们感受到从“代工基地”到“全球科创前沿”的迭代史;登临平安金融中心,学子俯瞰天际线,对话“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陆建新,读懂建筑背后的奋斗史诗。漫步中部“五园连通”生态廊道,亲历“山海连城绿美深圳”成果,理解生态美学;探访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学子们眺望深港协同发展蓝图,触摸“科技与未来之美”。深圳大学城市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南都AIGC团队为学子们搭建“科技赋能美育”平台,助学子用AI将调研转化为数字艺术作品。
三大创新实践重塑福田区美育课堂
本次“福田少年行”活动突破传统美育模式,以“名人破圈互动”“科技赋能美育”“全景城市穿越”三大亮点,打造出兼具深度、温度与创新度的美育新范式。
名人破圈互动 与时代匠人对话聆听“奋斗美学”
作为“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全国道德模范、中建钢构首席专家,陆建新是深圳地标崛起的亲历者——从深圳国贸、地王大厦到平安金融中心,他用40年坚守,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在平安金融中心的活动现场,他将“摩天大楼”背后的“奋斗史诗”娓娓道来。
当学子们在陆建新的指点下,通过老照片对比今昔变迁,当他们围在这位“时代匠人”身边请求合影时,“奋斗”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具象的精神力量。
科技赋能美育 AI工具下沉课堂表达未来城市
本次活动中,南都AIGC团队携自研的南都N+智绘平台走进深圳大学城市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带领中学生玩转人工智能短视频制作,让“人机协作”成为美育创作的新形式。
学子们分组协作,将三天半调研中积累的素材,与自己对城市未来的畅想相结合,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创作。如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吴昆教授在专题讲座中所言:“城市色彩蕴含着严谨的美学逻辑与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而AI工具则为学子们提供了表达这种“美学逻辑”与“文化底蕴”的新载体。
学生们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未来城市的共创者”。最终,饱含童趣和创意的视频作品顺利完成,每一份作品都是学子们对“城市之美”的独特解读,也是科技赋能美育的生动成果。
全景城市穿越 一条路线读懂一座城 构建“美学通识课”
四天的行程,横跨深圳45年发展历程,构建起一套“行走的、全沉浸的、可感知的”城市美学通识课程。这种“全景式”的调研设计,让学子们得以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理解“城市之美”,实现了“看见美”到“理解美”再到“创造美”的完整闭环。
这种“全景式”的美育,让城市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学子们不再是“被动的参观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他们用双脚丈量城市土地,用双眼捕捉发展瞬间,用心灵感悟创新力量。正如红岭教育集团深康学校刑姗芸同学所说:“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看到‘改革开放’这4个字,这次才这么直观地感受到深圳的变化,真是一座‘奇迹之城’。”这种从“书本认知”到“亲身体验”的转变,正是“行走的美育课”的独特价值。
政、企、校、媒协同 赋能福田少年成长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政、企、校、媒多方的协同发力。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福田区牢牢锚定“湾区智创高地、国际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拥有“金融+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更有博物馆、艺术馆、高校实验室等丰富的城市美育资源。
当活动落下帷幕,40名福田少年的心中也种下了“热爱城市、建设未来”的种子。从美育成效来看,活动实现了“三个跨越”:一是从“知识传授”到“实践创造”的跨越,学子们不再是“被动学习美”,而是“主动创造美”;二是从“单一艺术到“多元美学”的跨越,“美育”不再局限于绘画、音乐,而是延伸到建筑美、科技美、生态美、奋斗美;三是从“个人审美”到“城市认同”的跨越,学子们在理解“城市之美”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深圳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
建“每周半天计划”实践基地55所
近年来,福田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引领,有力突破育人效能瓶颈。
一是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从校内扩展至校外。福田建立起“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半天计划活动—精品主题探究活动”三级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每周半天计划”校内外实践基地55所,联动各类校外实践场馆超100所,每年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近3000余场,惠及全区学生超20万人次,形成“人人参与、时时育人、处处可学”的实践教育生态。
二是数智赋能,以智慧教育生态支撑育人模式升级。推出“i福娃”人工智能学伴、教师AI应用手册等,实现由经验教育向数据驱动的转型升级,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智慧教育新样态,人工智能应用案例等获教育部4次全国推广。
三是资源融通,促进育人要素高效聚合。借助区域红色、文化和产业资源,系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实现全区100多所学校全覆盖,开发110余条特色路线,形成“理论—实践—反思”一体化育人链条。依托“少年调研团”持续开展实践调研。
四是文化浸润,以城市文脉滋养育人根系。福田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基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城市历史等元素有机融入学校课程。
站在新起点,福田正以“城市即课堂、生活即教材、实践即学习”的理念不断探索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努力打造与城市共生、与时代同行的教育新样态,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城市温度,在“实践”中激发成长力量,让教育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以高质量发展书写教育强国的福田篇章。
主办单位: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 南方都市报社
支持单位:
深圳大学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档案馆
深圳市博物馆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道办事处
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办事处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
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博物馆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谢粤蕾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赵炎雄 刘有志
实习生 程佳丽
相关文章:
一块水表的“心跳”,牵动一座城 珠海启动智能水表更新改造08-28
沙市区:“微改造”解锁“小美好”08-27
烟台实践:创新美育模式 破解公益落地难题08-25
饿了么宣布骑手升级为“城市骑士”!全面升级保障体系、换装制服08-17
无人机开启城市管理空中视角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