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都长着两条无形的“触须”。一条接收外界信息,一条接收内在信息。前者让我们可以理解他人,后者让我们可以理解自己。
2,不存在一段从始至终都很完美的关系。每一段关系都会历经波折。协调好了就能继续发展,协调不好就会让裂缝越来越大。
3,每一次人际的冲突和矛盾,其实都是一次让两颗心更靠近的机会。但同时也很容易变成两颗心的对抗。永远尽力去理解对方,才能化解对抗。
4,赢得辩论并不会让观点变得更正确,但会让关系变得更紧张。记住辩论的目的不是满足胜负欲,这点很重要。否则我们就无法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
5,如果足够了解背后的原因,那么一切都能够被原谅。
6,面对一个内心穿着厚重盔甲的人,攻击性的言行,只会让他进一步加强防御。
7,健康的关系,需要维持大致的平等,给予双方一种“公平”的感觉。
8,当我们知道自己的哪些需求是合理的,我们也就知道了应该满足对方的哪些需求。
9,如果我们决定满足一个人的某种需求,这意味着我们也可以向对方提出同样的需求。
10,回避冲突,维持表面的和谐看似是节省脑力的选择,但也会埋下更多的隐患。心平气和地讨论,并得出双方都同意的观点是很重要的。有时,这种讨论需要进行多次并且跨越较长的时间。
11,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才会产生互相需要的感觉。
12,有时候善意的猜测也会造成误解并带来预料之外的烦恼。在猜测他人的动机和意图之前,先确认一下即便猜错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否则就要向对方当面确认。
13,两个处于防御或攻击状态的人,将无法达成共识。就事论事,不要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彼此才能结束防御和攻击,然后才有达成共识的希望。
14,不要轻易定义自己和别人。定义自己为内向,你的行为就会显示出内向。定义他人为错的,你就听不进别人话里正确的部分。定义就像堤坝,阻碍了我们自我多样化的流动,变成了某种固定的形状。
15,如果你想要满足某个人的情感需求。你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他需要感受什么?二是你需要做什么来带给他需要的感受?
16,我们所有的情绪都需要被自己倾听、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评判。所以对待别人时也用同样的方法去做——倾听、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评判。
17,指责是恶性循环的开始。指责会让我们停止自我反思,处于攻击状态,失去开放性,无法发现潜在的问题,也就无法解决问题。指责还会让对方采取防御姿态。最后交流变成了互相指责,而真正的问题却被丢到一边。
18,没有什么感受是“不应该”的。我们所有感受的背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同样地,他人的所有感受也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感受的作用只是在提示安全或者危险。
19,感受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如何表达感受,以及对感受的归因是否合适。
20,一件小事,有时候会持续升级变成激烈的互相攻击。意见不合时,要控制好战场的大小,切忌越扯越远。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而无法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相关文章:
烤玉米的做法烤箱(自制锡纸烤玉米)02-03
炸酱怎么做好吃又香(炸酱好吃有诀窍,肉、油、酱完全融合)02-02
风干鸡的烹饪方法是什么(风干鸡应该蒸熟还是煮熟?)02-02
豆角包子的做法是什么(豆角包子好吃有秘诀,调馅时加点这种调料)02-02